学生活动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如何一步到位

发布时间: 2020-05-27 13:12:07 访问次数:

来源: 人民论坛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个体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尤其随着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普通大众主导的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跟帖、留言、评论、转发等方式,就相关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出的问题发声,表达情绪、态度和看法,由此造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成为舆论的“发酵池”,也成为舆情的集散地。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反映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但是,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常常带有情绪化、难控性、即时性、复杂性、隐匿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碰撞的重要窗口,在自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及行为倾向,对规避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事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网络舆情管理无疑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模式落后、意识薄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其鲜明的个性心理和思维特征给高校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近年来高校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在自媒体时代,舆情管理模式、制度、队伍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的空间。

应对舆情危机处理方式老旧,管理模式落后。自媒体时代,一些高校对网络舆情处理经验不够丰富,依旧延续传统的硬性处理方式,例如封帖、删帖、撤帖、禁言或者侦查信息发布的来龙去脉,乃至断网,掩盖和隐瞒事情真相,漠视网民意见,忽视受众需求。对于如何管理网络发帖,如何防控和化解舆情以及进行正面引导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策略。这种对事件压制和掩盖的处理方法虽然一时有效,但时间久了,管理者会力不从心,且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更难起到舆情管控的长久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舆论的反弹,增加网络舆论管理的难度,埋下又一个舆情隐患。为此,需要转变舆情管理手段。

不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意识较为薄弱。首先,主要表现在舆情管理观念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大多高校舆情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方式过于被动,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和疏导作用。舆情掌控和监测不到位,日常信息更新不及时。面对舆情危机,有时迫于上级或者网络舆论的压力才着手处理,应对舆情危机的自信心不足、处置不力。其次,管理主体分散,工作职责不明。虽然由党委总体负责,宣传部牵头,各部门参与,但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且各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信息中心等)更多各司其职,衔接和协作意识以及信息共享不够,以致舆情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科学技术,由信息采集、监测、研判、处置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构成。但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不顺畅,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发布、预防、危机处理体系以及舆情月报机制。由于责任细化不够明确,一旦舆情危机发生,时常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高校舆情管理经费缺乏,设备不配套,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采集不深入,沟通不顺畅,大数据应用于舆情治理效果不明显。当前舆情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网络管理制度。这些舆情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有效管控高校网络舆情,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疏导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校园建设。为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良好发展,高校需要构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在管理体系建设、网络思想教育、预防机制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环境。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提高舆情处置能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涵盖了信息监测、研判、分析、处理等环节,只有这些环节落到实处,形成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避免和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首先,加强网络舆情主体建设,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应该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建立网络工作与现实工作相衔接的联动机制、与政府共建网络舆情共享平台,及时互通信息,保证舆情交流的顺利畅通,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形成一条稳固的舆情管理链,改变舆情管理的被动局面。其次,完善舆情管理制度建设。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细化舆情处理流程、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办法、问责机制等,建立通畅的舆情管理制度,使网络舆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细致化。

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其思想意识、政治觉悟、价值观念以及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等都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而自媒体的兴盛使网络平台宣传作用凸显。为此,高校要重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主动掌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导地位,占领网络舆情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和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媒介资源,扩大主流思想和正能量文化的传播,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形成全覆盖的媒介环境,藉此引导大学生区分网络空间中的真实与虚假,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多走进学生群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学生干部了解网络舆情,培养“意见领袖”,及时发现可疑舆情信息,引导舆情事件往有利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防、监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是避免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舆情信息监测和研判,完善舆情预防和监控机制。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当突发群体性事件危机在萌芽状态时就对其实施有效控制。注意搜集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尤其要重点关注引发网络舆情泛滥的信息源和涉及的特定群体,及时进行研判,将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其次,构建应急处置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高校要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舆情干预处置能力,提高舆情的线下管理,引导舆情向有利方向发展。对于那些舆情“敏感”话题在达到“沸点”后有可能转化为线下的群体事件,高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清楚事件发展的最新动向,发布情况通报,化解矛盾,防止舆情的新一轮波动,构建高效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作者:尹中华 赵建有

(作者分别为长安大学发展规划处(发展研究中心)讲师;长安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