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APP]触摸弹痕、守护冷杉、记录家训……海宁学子上了堂“行走的思政课”

作者: 时间:2025-09-05 点击数:

记者 | 程石冰 通讯员 | 刘哲纬 姚婷 董珊珊 刘勇明

日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组建“不负青山,智绘乡村新景”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丽水庆元县竹口镇、百山祖镇等。团队以“红色铸魂、绿色筑基、专业赋能”为主线,在浙西南群山间书写自动化青年的时代答卷。

在竹口镇,实践团踏上竹口战斗遗址的青石板红军桥,队员们的手指轻抚桥栏上斑驳的弹痕,仿佛触摸到1936年红军“三战竹口”的烽火硝烟。斋郎村的红军青瓷碗故事,让“军民鱼水情”从历史走进现实。队员们运用专业所长,提出用3D建模、智能导览等技术活化红色遗址的创新方案。

10121

斋郎村

生态调研中,队员们手持检测设备穿行于三坑溪畔,记录下“青山碧水绕黄墙”的生态画卷。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护林人吴鸣翔守护“植物界大熊猫”冷杉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态守护的世代传承。龙岩村的“菇林轮作”模式和黄坛村的甜桔柚有机种植,展现了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

1E61F

生态调研

8B7B

走进世界香菇发源地龙岩村

11CA3

在黄坛村甜桔柚基地

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令队员们印象深刻。实践团被“木作+文旅”的融合业态深深吸引。队员们认真记录榫卯结构的精妙,探讨自动化技术提升传统工艺的可能。在青瓷博物馆,队员们驻足于唐宋至明清的青瓷标本前,用专业眼光细致观察“青如天、明如镜”的釉色特质与瓶罐纹饰的精微细节。

178CA

学生观摩榫卯结构A1AA

A1AA

青瓷博物馆

在百山祖国家公园,队员们近距离观察移植后生机盎然的百山祖冷杉,认真聆听负责人讲述护林人吴鸣翔发现并守护“植物界大熊猫”的感人事迹,深切体会几代护林人接力传承的生态坚守。

94CD

百山祖国家公园

走进大济古村,实践团同时担当“古建记录员”与“温情陪伴者”。队员们举起相机精准捕捉“双门桥”石拱、“吴氏宗祠”飞檐的构造细节,用笔记速写解析砖瓦样式中蕴藏的生态智慧;他们被老党员门楣上的家训吸引,逐字抄录“孝亲敬长”“勤俭持家”等斑驳墨宝并拍摄场景,着手汇编《大济村家训集》。在吴家老宅,队员们耐心聆听房主吴奶奶讲述往事,记录鲜活的口述历史;带着问卷,放慢语速、辅以手势与留守老人深入交流,并针对“怕普通话不好”的痛点开设“推普小课堂”,一字一句帮老人纠正“廊桥”“宗祠”发音。

大济古村

实践团深入后坑廊桥与廊桥博物馆,实地探究其承载的生态与文化密码。队员们仔细观察木拱桥“不用一钉一铆”的精巧结构,记录其历经风雨的营造智慧;倾听桥边吴大伯讲述廊桥作为昔日交通要道与如今村民“客厅”的双重故事,用心收集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现代农业基地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力量。蓝森林食用菌基地的40个标准化菇棚,让队员们思考如何用物联网技术守护千年菇农积淀的生态智慧。甜桔柚基地的溯源管理系统,则启发了精准农业的技术应用方案。

1EB09

走进蓝森林食用菌工厂化基地

当青春遇见青山,技术便有了温度;当代码承载信仰,山河即是讲堂。自动化学院实践团在红军碗的裂痕间读懂和平珍贵,于冷杉的年轮里领悟坚守担当,这既是专业实践的锤炼,更是思政教育的浸润。新一代自动化青年将这份赤诚注入每一行代码、每一条电路,让红色基因借由智能技术焕发新生,让“两山”理念在实践中扎根生长,让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信念与本领共增的硕果。

ABF9


编辑 | 吴含嫣




原文链接:

https://app.hndachao.cn/webDetails/news?id=16525262&tenantId=94&uid=65bb57c481336f0566dd52f5










Copyright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海宁校区 邮政编码:314408 联系地址:浙江海宁市长安镇青年路999号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联系电话:0571-87579099 招生就业处:0571-8777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