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校地携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非遗传承赋能文化育人新路径

作者: 时间:2025-04-13 点击数:

近日,自动化学院依托“青马工程”项目,联合桐庐莪山畲族乡及长安镇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展“非遗探秘+文化共情+实践传承”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活动,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大思政”理念下的文化育人新路径。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与深度文化共情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国情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溯源非遗,感悟匠心: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温度

在桐庐莪山畲族乡,“三月三龙呈祥,西湖畲乡凤求凰”民俗文化节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畲族文化的窗口。畲族彩带编织、红曲酒酿造、长桌宴等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厚重。畲族匠人指尖翻飞的彩带、古法酿造的红曲酒,不仅承载着畲乡的待客之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具体体现。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传统文化可以如此鲜活,每一根彩带都是畲家儿女的情书,每一口红曲酒都是匠心的延续。”

 

 

躬身实践,传承薪火:在协作中凝聚文化认同

在长安镇党群服务中心,嘉兴市非遗项目“长安宴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谢亚芬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技艺教学。从鱼糜摔打到宴球成型,青年学子在实操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深刻体会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活动现场,师生们分组协作,以双手传承文化血脉,用青春活力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生。谢老师强调,非遗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青年学子应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

文化共情,价值塑造:在传承中筑牢精神家园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在莪山畲族乡的长桌宴上,师生们与畲族同胞共品白玉笋、乌米饭等传统美食,通过“高山流水”品鉴红曲酒,感受“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与待客之道。在长安镇的宴球制作现场,师生们从食材搭配谈到文化传承,从技艺钻研谈到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意义。这种“非遗探秘+文化共情+实践传承”的模式,实现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让青年学子在劳动中感悟匠心精神,在协作中培养责任担当。

思政铸魂,文化筑梦:以校地协同构建育人新格局

自动化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是“校地协同”“大思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构建了“课程+基地”“教学+实践”的双轨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理论融入实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罗鹏举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搭建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以青春之我共筑文化强国梦。

自动化学院以非遗传承为切入点,以校地协作为支撑点,书写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篇章。这片充满匠心与活力的田野上,青年学子正以青春脚步丈量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路,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通过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学院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育人新路径,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提供了生动范例。

版权所有 © 2010-2017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滨文路528号 邮编:310053 招生电话:0571-8777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