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扎实推进国际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赋能教学新升级,立足学校“两轮双高、两个五年规划、两届党(教)代会”三个关键交汇期,紧扣“实施机构改革、制定‘十五五’规划、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三个新起点,以三大核心举措锚定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学校新学期教学各项工作要求。
国际教育学院一方面谋划国际化办学层次的跃升,积极推进中英数字化技术联合学院机构延期申请工作,为后续职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突破奠定基础,并主动对接国际优质职教资源,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夯实教学根基,以“科学定计划、严格抓落实、细化定责任、强化督教学”四措并举,确保教学运行规范;同时,学院聚焦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升级,将人工智能贯穿“教、学、评、管”全流程,推进教学管理智能化,为新质生产力所需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创新推动教学质量升级。
为确保新学期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全面掌握教学运行情况,9月8日,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耀军、书记高水琴、副院长张伟中以及教学办、学工办、督导小组组成教学巡查小组,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学期初教学巡查工作。

为精准掌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开学第一天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润晔深入教学一线,走进物联2482班课堂,沉浸式听取了查娟老师的《Arduino项目开发》理实一体课程。此次听课,既是对国际教育学院教学质量的深度调研,更表达了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深切关怀。

课堂上,朱润晔副校长全方位关注课堂教与学,仔细记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教学互动,力求从一线课程中发现教师教学资源与方式的创新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节奏、接受程度。查娟老师借助AI平台实现“以智助教”,通过AI自动分析代码、定位问题并匹配解决方案,大幅缩减课堂问题拆解与分析的时间成本,让教学更高效。同时,她将Arduino开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以生动案例化解技术难点,使课堂既保持严谨的教学节奏,又充满探索活力,充分彰显了“重实践、强互动、国际化、智能化”的教学特色。
朱润晔副校长强调,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更是学子成长成才的根本依托。他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在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精准适配,既要对标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更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后续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新应用,探索智慧教学新路径,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提质赋能”的载体。
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推动各项教学举措落地见效,以AI技术深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赋能教学新升级,切实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国际化+智能化”的实践样本,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新特色、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