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作者: 时间:2014-04-23 点击数: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老师、同学们注意防范,做好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2月18日在一份报告中说,预计今后一年,三种流感病毒即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布里斯班病毒可能在北半球同时传播。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早期称作“人感染猪流感”)是一种新的人类流感病。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诱发原有基础性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手接触了被流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也可以被感染。个人的预防措施:1)避免与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如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近距离接触(尽可能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2)尽量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嘴、鼻和眼睛3)使用肥皂(或香皂)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4)尽可能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的逗留时间;5)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发病年龄以5—15岁的儿童最多。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初有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1—2天后先一侧腮腺肿大,数日后对侧腮腺亦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肿胀,灼热但不红,具有弹性和触痛,在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腮腺肿胀于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病程大约10—14天。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至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因而要注意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对腮腺炎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脱水剂等对症治疗。对重症患者或同时伴有脑膜炎或睾丸炎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缓解症状。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1—6岁儿童多见,青少年也有上升的趋势。初期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发病1—2天后出疹,先见于躯干、头部、而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以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发布。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特点为皮疹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清澈,后混浊,疱疹基底周围有红晕,常伴瘙痒。水痘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2周。出疹期间要防止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一旦溃破可在溃面涂龙胆紫溶液或抗菌软膏。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对易感者也可用免疫球蛋白注射可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对象。近年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发病率已大大降低,按周期性流行但规律已消失,发病年龄亦向后推移,使得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此要加以关注。麻疹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首先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伴有畏光、流泪,眼睛浮肿等眼结膜炎症状。发病3—5天后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等。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3天内褪疹,疹退时有没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在流行季节遇到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眼结膜炎的患儿,要注意口腔检查,如果在口腔见到麻疹粘膜斑,就可判定为麻疹,及时住院隔离与观察治疗。麻疹预防的关键措施是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Copyright 2010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校园建设和后勤处     联系电话:0571-87773081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15022814号-3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