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全国数百所高校开展了第六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假实践团队活动,现已落下帷幕。经过高校推荐、团队自荐、展示投票、材料评审等环节,活动最终选出了多个全国最佳/优秀/百强暑假实践团队。
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学院“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全国百强”的称号!
我校作为全国“双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思想,近年来,校团委紧紧围绕学校立德育人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工作,充分调动机电学子学以致用,积极为服务浙江经济、支持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上取得一定成果,本次获得全国百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学院“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团队也是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的百强团队。

现代信息技术学院实践团赴淳安县开展”三下乡“活动
“助力乡村振兴,传承时代文明”
2020年7月14日,实践团9名同学在淳安县景源村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科普知识培训”的实践活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乡村新时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为了更好的让垃圾分类的知识深入民心,实践团将许多理论知识具象化、生活化,从而提高了村民们关于垃圾分类的意识。在知识培训过程中,实践团与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游戏互动,村民踊跃参与,积极响应,增加了这次知识培训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更好的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2020年7月15日早晨,实践团来到了第二站——文渊狮城。文渊狮城位于千岛湖姜家镇,是国内首个非遗生活体验基地。目前所建的文渊狮城是按照当时所淹没的狮城一比一建造完成,它再现了水下狮城的原生景象,复活了水下狮城1400年的文明,以活化打造为主要手法,将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民俗风俗、节庆等文化类的产品生活化、场景化,并且再现了古狮城著名的姚氏、功德、贞节等7座牌坊。

在研学过程中,实践团同学们学习了纺织工艺的编制操作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竹编老师是一个老师傅,他告诉成员们编竹大抵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目前常用的是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老前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懂得了技巧,顺利的编出了各色不一文字的吉祥字。在文渊狮城进行“乡村人文之风”的探寻给予学生群体乡村的传统工艺、民间文艺、优良家风、名人名家等元素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的人文特色以及历史事件,并从不同角度剖析展开乡村文化,让他们更为深度的理解乡村的文化历史。

2020年7月15日下午时分,实践团来到了建筑风格鲜明的芹川古村。从山顶俯视古村,整个村落以“一水横穿、两山对峙、六堂共辉”的格调下,形成以豫和堂酒坊与七家学堂之间成为全村公共中心格局。徽派建筑厅堂楼阁、庭院、鱼池颇多,保存完好。该古村也孕育了一批批名人名师,获得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镇。

实践团在研学实践中,走访了部分名人名居,感受淳朴的村落文化,仔细欣赏了中国风俗文化精华——徽派建筑。这些都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乡村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研学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次“紧急救援”的小插曲。天下起了大暴雨,实践团遇上了小型塌方,一棵大树横拦在山路之间,一些村民冒雨努力抢险救灾,坐在车上的实践团同学们看到此景二话不说地跑下车冒雨加入抢险队伍,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让道路通畅起来了。

2020年7月16日,现代信息技术学院乡村研学实践团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淳安县下姜村进行学习走访。一个从“土墙房、烧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到“农家乐、民宿忙,有人如织来下姜”的村庄转变令人称奇。下姜村始终贯彻着习近平同志4次到下姜村调研,提出的靠山吃山同时还要养山的致富理念,保护好环境,因地制宜的方法从而开拓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局面。

在村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进行环村简访,了解了下姜村村委对村规、村党务、村财务的重视性,并在下姜村文化礼堂中展示的有关图文资料中,学习了下姜村的成长史、奋斗史、发展史,更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

“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后走访景源村、文渊狮城、芹川古村和下姜村,以研学实践与场景实践两种形式开展活动,推广垃圾分类、传承传统手工纺织技艺、观摩徽派建筑、考察乡村管理模式、感悟红船服务队奋斗初心。实践团带着思考,带着研究,带着学习,贯彻知行合一原则,结合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访谈实录,感受乡村文化魅力,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