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浙江日报》第七版整版推出重磅综合报道:从“学院”到“大学”,职业本科在崛起。我校党委书记汤兆武接受采访指出,研究型大学负责攀登技术高峰,而我们的使命是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业动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本科院校必须锚定高端制造产业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逐渐引领标准。报道讲述我校自动化学院史丹博士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锚定让更多高精尖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升级的目标,带领学生致力于中大功率电主轴的无槽式高速永磁电机研究的故事。
今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公示多个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其中,有40余所职业本科院校在列,这让全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职业本科扩容”。
2020年至今,职业本科院校获批呈现集中加速态势,职业本科俨然成为高教发展新的着力点。在浙江,4所已落地的职业本科院校与2所待揭牌的新学校,正与全国职校同步推进职教本科建设进程。
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加速推动;兼具理论深度与精湛技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持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将产业前沿技术及实战经验深度融入教学,打通产教融合的协同之路——从“学院”到“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职业院校的改变不仅是称谓,更是整体软硬件的跃升和质变。
“精确度能不能再提高一些?”最近,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史丹正和一家企业合作升级无槽永磁电主轴电机。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史丹(中间)带队走访企业
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史丹远赴瑞士攻读博士。一次讲座中有位瑞士教授的发言让她印象深刻,大意是国家之间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其本质是看技术人才能不能发挥应有的才能。在这方面,职业院校大有可为。
有着漂亮履历、专业学术背景和5年企业工作经验,史丹去年选择来到职业院校,目标很明确,让更多高精尖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升级。
她首先瞄准的领域是永磁电主轴电机。主轴电机分为有槽和无槽两类,广泛应用于精密机床主轴、自动生产线等智能制造领域。
相较于大多应用在家电领域的有槽电机,无槽电机具有高效、低噪音、低振动等特性,更适用于高速、高负载的工作场合,如电动汽车和数控加工设备。根据她的测算,升级后的无槽永磁电主轴电机,理论上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42000转,额定功率可达到10千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无槽永磁电主轴电机在技术上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散热问题。史丹想到了氮化铝。它的高热导率与大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十分契合。如何将新材料的物理特性转换成电机实际效益?他们在生产线上试验了无数次。
前不久,史丹提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面向中大功率电主轴的无槽式高速永磁电机的研究。这一现代工业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关键设备研究,竟由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牵头,不少人感到意外。
入职学校的一年中,她发现身边不少老师也开始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纷纷申报各类省级、国家级课题。而在过去,令职校老师引以为豪的事情,更多在于是否带出了行业工匠级的学生。
“学校升格之后,老师们的观念也要变,技能和课题都要抓。”学校党委书记汤兆武说。为此,学校不仅保障经费,还请来研究型高校的教授们讲课,手把手教老师们申报课题。
教学专业的布局也在同步调整。浙江正在奋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首批6个本科专业与浙江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涉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产业。
“研究型大学负责攀登技术高峰,而我们的使命是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业动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汤兆武也意识到,职业本科院校必须锚定高端制造产业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逐渐引领标准。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展尽其才。展望未来之路,职业本科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其服务高端、育才聚才的战略定位,已然清晰照亮了职业教育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