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首页 > 学校要闻
“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成功举行
来源:高职分会秘书处 时间:2018-11-19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11月17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分会主办的“新时代 新课程 新教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常州举行,来自全国100余所院校、400多名高职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参加会议。

        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副处长任占营、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赵志群、《光明日报》职教版练玉春主编、《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翟帆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唐以志主编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研讨会。高职分会会长、学院院长丁金昌和高职分会秘书长、学院副院长王建林参加了会议,高职分会秘书处组织了本次会议。

01.png

        会议围绕推进能力为重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高职课程模式的发展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实践等方面开展交流,旨在探究教育部提倡的“推动课堂革命、推进四个回归”实践方法,是高职教育自觉形成共识,发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性举措。

        会议共分会议开幕式、课堂改革专题报告、课堂改革校企论坛、课堂改革院校实践、课堂改革媒体对话、课堂改革常州会议总结六个阶段。

02.png

教育部职成教司高职发展处副处长任占营讲话

        在会议开幕式阶段,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副处长任占营代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具体到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任处长结合个人经历,以变化、要求、行动这三个关键词谈了他对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

03.png

我院院长丁金昌作报告

        在课堂改革专题报告阶段,我院院长丁金昌院长以“新时代 新高职 新课堂 推进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处的“新时代”面临新使命、新思想、新观点、新征程,他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推进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重视树立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等。

        其次,推进能力为重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借鉴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再次,打造“三能型”高水平教师队伍。根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功能,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能力:动口、动手、创新,简言之,即能胜任理论教学(授课能力)、又能指导学生实训(指导实践能力)、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研发能力)。

        在课堂改革校企论坛、课堂改革院校实践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和院校代表们围绕“中华传统美德与高职教育立德树人”、“适应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导向理念与高职专业评估”、“全人格育人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程思政融入的高职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04.png

        在课堂改革媒体对话阶段,参会的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等多家知名媒体与进行了互动,就高职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教师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实践、制度保障等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05.png

        在会议最后阶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分会副会长曹克广代表高职分会总结了会议成果:

        “新时代 新课程 新教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是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重要部署,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推进四个回归”,共同谋划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奋进之笔”的重要举措,通过会议举办,达成以下共识:

        (一)要加强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标准,我们要通过课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全方位立德树人;同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紧跟产业发展,重组高职课程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教育必须紧跟产业发展,专业对接产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高职教育要根据学生特点,重组适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职课程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职业更新、岗位提升与终身学习的需要,提升高职课程的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这也是高职课堂革命成功的必要前提。

        (三)要更新教学理念,聚焦高职课堂改革

        “行者知之始,知者行之成。” 高职课堂革命,始于教学理念之变革。高职教师要重构对课堂的理解,课堂不仅指学生置身其中的物理空间,更是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命场。课堂革命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将课堂打造成真正的育人主战场、主阵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围绕“教服务学”进行真正的课堂革命,营造高职课堂教学新生态。

        (四)要提升教学能力,重视一线教师培养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要提升高职课堂改革质量,根本上要靠教师。育人者先要育己,我们倡导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和育人成效,注重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技能培训、信息化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引导一线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五)要回归学生本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 课堂革命必须从课堂入手,以小班课取代大班课,变数量课堂为质量课堂,变传统课堂为信息化课堂,变枯燥课堂为活力课堂,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枷锁,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及参与型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服务于学,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转变,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凸显知识获得过程的魅力与价值。

        (六)要强化制度保障,护航高职课堂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才能为高职课堂革命保驾护航,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评价新体系和教师培训新机制,为一线教师推动课堂革命解除后顾之忧,为教师个人发展创造光明前景;建立学生学业评价新制度,为人人尽展其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全课堂质量监控体系,为课堂革命提供质量保证;提供强大经济支持,为课堂革命顺利成功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滨江校区: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滨文路528号
海宁校区:浙江海宁市长安镇青年路999号
办公电话:0571-87773000  办公传真:0571-87773001 招生电话:0571-87773018 邮编:310053
档案查询:0571-87772718
Copyright@2010-2025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浙ICP备1502281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