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工艺的历史悠久,且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帮助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深刻体验扎染工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操,4月19日下午自动化学院非遗传承“传统扎染技艺”工作坊开展了主题为“布可思艺,由染而生”的非遗传承扎染艺术体验活动。活动由艺术工坊负责人吴梦佳老师组织开展。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教育部首批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传统“扎染技艺”的生态传承教育实践》项目负责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余正龙老师开展讲座。余老师主要介绍了扎染的来历、制作方法和服饰中的应用三方面内容,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扎染常用的几种染料,扎染工艺的基本知识,以及不同的扎染手法呈现出来的效果。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即对织物用扎、缚、夹等多种手段进行组合后再染色。在了解扎染的基本手法之后,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随后吴老师给大家分发了纯白T恤、帆布包、染布和其他扎染工具,带领大家亲自动手体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吴老师还给同学们展示了往期扎染体验活动的作品,讲授扎染的色彩搭配技巧和注意事项,同学们也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雪糕棒、皮筋、弹珠、夹子等物品,捆扎自己喜欢的形状,通过反复浸泡漂洗之后,精美的扎染作品就完成啦。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哪怕技法相同,但捆绑的大小、轻重不同,浸泡的时间和程度不同,最后得到的作品也就不尽相同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这种从构思到制作,再到展示成果的过程带来的特殊体验,若非亲身参与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艺术是对美的追求,是民族文化的精炼与绽放。通过本次传统扎染艺术体验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和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法,深刻领略了扎染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坊将持续开展扎染技艺传承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