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高技能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现实中,相关人才技能短缺、技能过时等结构性问题暴露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种种错配。在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教学成果奖)名单中,记者发现,不少职业院校从各自领域出发,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出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样本”。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院校如何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体系?近日,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番采访。
人才培养向“新”而行——
跨界思考创新解题
德技兼修终身发展
“复杂装备+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设计”……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有100余门课程是由不同院系专业联合开发的。在该校智慧交通学院院长马林才看来,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仅靠单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已经难以解决实际岗位中的复杂工程技术应用问题”。这100多门跨学科课程,正是学校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助力学生形成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能力的有力举措。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蒋鹏同样感受到了产业转型对跨界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比如,传统的商贸专业与数字技术专业壁垒分明,导致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相对单一。如此一来,难以应对数字商贸场景中技术、商务、数据、内容等多重要素融合的实际需要”。为此,该校开设了“AI+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小商品直播运营”等14个微专业,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其中,有8个微专业还入选了教育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首批入库微专业名单。学校的特等奖成果《技能跨界 两化融合 延伸培养:县域高职数字商贸类高技能人才培育探索与实践》正是基于这一探索而形成的。
对跨界能力的重视,实际上反映了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更高期待。“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就在于,他们拥有应对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创新性挑战的能力。”蒋鹏说。他以数字商贸领域为例进一步解释:一般技能人才可能只掌握直播、运营等孤立的操作技能,而高技能人才则具备了“数据说话”的思维,能对商务数据进行分析,知晓背后的算法原理和商业逻辑,并用来支持运营策略。“简单重复的技能操作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线创新性地解决技术层面问题,具备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能力。”马林才表示。
今年开学季,浙江机电职大新生走进了校内的浙江机械工业博物馆,聆听别开生面的“产业第一课”。该校党委书记汤兆武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制造、技术支持与维修等关键环节中。“学生培养不能只重视技能,更要强调德技兼修,注重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传承工匠精神。”除了面向全体新生讲授包括怀“弘毅”之志、练“精修”之技、修“仁厚”之德、立“广博”之见、持“坚毅”之心等内容的开学第一课,学校还着力打造思政育人阵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举目学典范,抬头看模范”。这些举措也是该校特等奖成果《立德铸魂、融通创新:高职制造类“工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核心内容。
在汤兆武看来,职业教育应当实现道、术、业深度融合,最终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支持其多元化成长,并推动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职后发展也受到义乌工商职院的重视。该校持续跟踪毕业生离校后的发展情况,形成职后数据报告,并结合区域从业人员需求调研,开发职后延伸培养方案和企业员工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延伸培养,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环节。
校内校外缩短“时差”——
“春江水暖”先知先行
“源头活水”常变常新
“行业发展往往领先于人才培养,要缩短其中的时间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科技应用学院院长吴金旺认为。2013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巨头掀起的“红包”大战,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彼时,还是一名普通教师的吴金旺就敏锐察觉到这一变化背后的趋势:移动支付也许在未来会成为一种主流支付方式。很快,学校率先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申报全国首批互联网金融的高职专业,编写全国首部《互联网金融概论》教材,在金融科技领域人才培养上迈出了领先一步。
在吴金旺看来,院系必须建立常态化行业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机制,持续跟踪产业技术演进趋势与岗位能力要求变化,为专业方向调整与课程体系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岗位需求就像方向盘,如果方向盘错了,后续的努力就会偏离航向。”吴金旺形象地比喻道。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对学校超过50%的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院长汤宗礼介绍,这一坚定举措的背后,是学校通过动态需求图谱绘制、课程链与产业链融合设计,确保专业设置始终与产业升级同步前行。
除了专业更新迭代,教学方法也在经历深刻变革。浙江金融职院构建了“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合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即时迭代。教师们将岗位要求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搭建起“有目标、可操作、可考核、动态更新”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并依托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行业新技术、新岗位规范即时转化为标准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及典型教学案例。这些宝贵经验都体现在学校特等奖成果《前瞻研制·四方联动·技能分阶:高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十年探索与实践》中。
浙江机电职大推出了“一周一项目,一学期一工程”的教学组织模式,以项目化的教学设计贯穿于日常课程的教学实施,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分解到各个学期,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解决,再交给企业进行方案验证,通过这样的实战化流程,有效加快了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
浙江建设职院则将“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教材、金基地”一体化建设作为改革的关键要素。在学校的实践中,这样的“五金一体”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石。目前,学校已实现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资源库等“五金”项目全满贯。相关经验也被系统总结进学校的特等奖成果《适应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化五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的面向也日趋多元。义乌工商职院根据办学地国际化和区域化的特点,开设出“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国际化课程,以及“义商文化”等区域特色课程。浙江建设职院在为浙江乃至全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浙江智慧。浙江金融职院在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之后,设置了多种培养模式,包括侧重一线岗位胜任力的3年专科层次、强化技术复合和创新能力的4年高职本科层次、契合具体企业用人需求的“1+2”现代学徒制班和满足企业规模化用人需求“2+1”订单班等,实现人才错位培养,确保各层次人才供给的有效性与精准性。
通过上述多样化、系统化的探索,浙江的职业院校正逐步构建起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10/10/content_66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