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刘丹丹 章琳琨
物联网连接的无人化生产线,机械手将物料抓取到传送设备上,搬运物料的小车在生产线和仓储之间往返……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记者5月初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智造”公共实训基地看到的真实一幕。
“什么是工业4.0?这就是。工业4.0是德国的叫法,在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说,这条智能生产线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
重视实训
走高端人才之路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智造”实训基地是学院与德国FESTO公司等共建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据介绍,学院围绕工业4.0发展方向,建设了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智能制造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和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实训基地等。
丁金昌对记者说,制造业正在经历不断升级的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接下来还将达到智能化。在智能化生产线上,AGV小车和机械手用于物流,能节省大量生产时间和人工;电脑依托大数据自动决策、判断,并对数控设备发出生产指令,避免人工的不确定因素,使产品质量不易发生变化。
今后,智能化工厂只需要少数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线调试、维护以保证设备的精度,大多数低端技工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
不久前,浙江机电职院机械技术系主任曹焕亚调研了分布于杭州大江东和宁波慈溪等地的10多家较大规模集成商和应用商企业。这类企业对于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学生十分欢迎,有的给应届毕业生开出10万元以上的年薪。“引进智能制造生产线门槛并不高,有资金就可以,难的是培养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人。”
为让学生获得智能制造方面的实训指导,该学院已派出10多位教师到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接受系统培训。
“企业往哪里走,职业教育起码应该同步,最好能领先一步。”丁金昌说,对于产教融合,机电职院要主动为浙江机电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主动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服务,主动为技能人才升级服务。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现场(资料图片)
摘自《浙江日报》2017年5月4日第9版
原文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17-05/04/content_305060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