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组合举措等5方面19条政策措施,对于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意义重大。而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堂上“真环境、真设备、真标准”,产教融合“提档升级”正在有序推进。
校企互融 产教融合 “真刀真枪”培养应用型人才
走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随处可见的不再是传统教室,而是新技术引领的学习型智能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室等生态化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
“大一进来没多久,我就见到了智能机器人”“自己操作制作了3D打印的小零件”……在学校的3D打印实训基地创客教学区,我们见到了正在聚精会神进行头脑风暴的学生。据了解该区域完全对学生开放,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的场所,此区域包含10台桌面级打印机,供学生自主使用。学生告诉记者,在实训室还有专门的打印体验区,主要为巧克力、果糕、煎饼、咖啡拉花等食品打印。平时也可承接一些小型社团活动,在学习3D食品打印的同时也富有趣味性、娱乐性。

近年来,浙江机电职院不断增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努力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目前建设有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产业技术研究和产学研社会服务的需要。

为更好回应社会上关于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呼声,学校紧紧围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1个专业群+1个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N个企业”的产业学院模式。目前已牵头成立浙江省工业智能控制与应用产教融合联盟,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生态圈。与浙江能源集团合建浙江能源学院,与名企共建集成电路装备特色产业学院、浙江汇川技术产业学院,与海天集团共建浙江机电-海天现场工程师学院等,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培养。
培养的人才如何迅速对接市场?如果快速就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城电专业在校既可应聘心仪单位。
城电专业是全国197所列入“双高计划”院校中轨道交通相关唯一重点建设的专业,面向轨道交通机电、信号、供电、车辆和运营管理等5大产业链的核心岗位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与杭州地铁集团、杭港地铁、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智联友道、温州轨道、中港地铁设备维护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智能化机电设备维检修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供电系统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轨道交通信号技术”以及“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的产业学院,企业导师入校教学,学生在校既可应聘心仪单位。

县校合作 项目引领 “理实一体”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今年4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诸暨——智能制造学院校企地合作”启动大会举行,揭开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携手共进,校企地合作新篇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诸暨市店口镇,与海亮、盾安、露笑等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了诸暨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诸暨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长三角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创新实践基地、现代学徒制班。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目前已在宁波市前湾新区、东阳、义乌、丽水莲都区进行推广探索。
学校还与行业龙头企业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大华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导师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培养出5届学徒总计96名,目前已成功入选“浙江省学徒制典型案例”。
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标行业“头部”企业,全面打造科研与技术创新高地,建有教育部“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交通运输部“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同时打造“工业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协同控制与工业网络技术”等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立项省“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双尖双领”)等研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公益基金项目等30余项,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22年,学校“低温流体装备研发项目”入选“2022年省工程研究中心”,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增材制造学院“大型风机关键结构件高强韧低温球墨铸铁材料”成功立项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重点攻关项目;创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同时,学校专利转让数量跻身全国高校50强,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学校年均科研服务和社会培训到款额近1亿元。
责任编辑:周文茹
原文链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72989169772313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