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任聪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形成原因与未来展望(2021-2-15)

作者: 时间:2021-03-11 点击数: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形成原因与未来展望

 

    要:

产教融合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其形成过程和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尝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涉及产教关系的政策文本、研究文献、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梳理产教关系发展的演变历程,勾勒出我国职业教育中产教关系的发展脉络,并追溯产教融合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国家宏观治理、地方积极推进、学校加快改革、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学院四个方面提出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路径。

 

2019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与具体要求。同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建设若干数量的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将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定语来体现城市、行业、企业的发展特色,在我国尚属首次,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属性。至此,产教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地位得以确立,成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形成的重要制度保障。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仍然存在壁炉现象,制约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储备、技术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分析产教关系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和形成原因,有利于从理论上明晰以上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综合以上认识,本文基于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的嬗变,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产教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策略。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与特征

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产教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笔者尝试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政策、文献和实践模式进行梳理,分析产教关系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特征。

(一)对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开始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了“半工半读”产教关系模式(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为解决知识与技术的普及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等系列文件,推动了中等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劳动关系的表述深刻地影响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的重要思想,形成了职业教育范畴产教关系的主要特点,即半工半读半工半读要求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厂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多快好省地培养新型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学校都是完成计划指令的社会单元,并没有充分发挥独立性作用。计划经济的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领域,产教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上。半工半读制度于1957年被提出后,对半工半读的研究于1958年便开始出现,并迎来了一个小高潮。1961年国民经济进入恢复期,1965年对半工半读的研究达到顶峰,研究的领域包括农业及农业生产服务、护士教育等,研究内容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的、课程设置等。研究主题虽然集中,但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半工半读一般都会和两种教育制度相结合,这是该历史阶段的明显研究特征。在实践领域,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在办学形式上出现了三种模式:一是职业学校独立举办校办工厂、农场、牧场等;二是与工厂、农村合作社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三是工厂办培训学校,对职工开展技术和文化培训。

从政策制度、研究领域和实践模式来看,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其关系是一元的单向维度,职业教育的附属属性明显,产教关系并非深层的、平等的、互惠的关系。

(二)市场要素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产教结合”成为产教关系的表征(1978—2001年)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进入了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职业教育开始针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其发展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呈现规模扩大的态势。

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前,行业企业办学占据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流。行业企业服务国家计划指令,职业院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组成取决于行业企业的要求,许多职业院校由行业企业主管,这一时期是校企合作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1992年,国有企业开始改制,改制的目的是实现政企分开,企业明晰产权,依法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前由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被剥离,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革,职业院校和企业逐渐成为独立主体。

随着经济转型、企业改制,教育管理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市场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这一发展形势,国家出台了多项文件,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这些文件都提到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办学要实施产教结合,但当时成为独立主体的企业和学校正进入到对自身价值目标的追求中,企业趋向营利,职业院校趋向育人,两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弱化的态势。在政策话语体系和研究话语体系中不断出现并强调的产教结合正是开始明确企业学校两者独立主体地位的集中表现,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要实现两个主体结合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与半工半读不同的是,这个时期提出了”“”“”“”“合作这些关键词,是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重新认知。

这个时期关于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研究进入了借鉴比较研究和本土话语体系建立的阶段。改革开放使得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在对国外产教结合的经验进行分析与借鉴的基础上,研究者逐渐转向本土研究,开始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话语体系。

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构建期。从外来借鉴到自我批判,再到自我建构,企业与学校成为独立主体,产业与教育的关系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中观层面,开始对产教关系中的经济属性、教育属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

(三)企业与学校“双主体”互动,“校企合作”作为办学模式成为产教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002—2012年)

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主体活力逐渐增强,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才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应对人才结构矛盾以及就业压力,国家逐渐明确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职业教育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进入了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重要发展期。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政府、企业、其他职业教育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格局基本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被相继提出。在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在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务实发展期。职业院校迎合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这一时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词,合作形式多样,合作方式活跃,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产教关系呈现了多样的实践模式,包括订单式、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推进,在教学模式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性的内容,如顶岗实习和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

职业院校为了生存发展,不断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加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多种因素催生了微观层面校企合作案例的层出不穷,引发了学者研究的广泛兴趣。这一时期的研究学术探讨非常热烈,丰富的校企合作案例使得研究非常生动,也为后续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也逐渐多元化,在对案例的不断研究中,在多元学科的共同探讨下,产教关系的研究逐渐从实践范式转向深层次理论层面的建构。

(四)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与共赢,“产教融合”成为产教关系发展的新范式(2013年至今)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转型、社会稳定这些结构化增长目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和主要要求。随着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完善,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夯实和突出。

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人才结构的变化,这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与挑战。重视产业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频繁出现,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产业链”“教育链两个国民经济发展重要链条的相互融合在文件中都有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产业升级贯穿人才培养过程,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产业,关注技术发展,政策层面概念的逐级深化,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产教融合作为关键词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研究话语体系逐渐形成。

随着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内涵越来越深入,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日益增多。实践的发展也使得研究更加成熟,研究者更加关注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博弈与共赢关系的构建,研究领域也从教育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研究方法也实现了质性与量化的多元应用。从结合合作再到融合,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脉络,至此,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核心词汇并以此构架了新的话语范式。

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府追求的治理目标和价值视角不同,出现了半工半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四个体现时代特色的称谓,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内核一致,都指向职业教育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与产业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理念或思想。当然,政策话语体系中热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职业和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关系等认识的一个逐渐科学和深入的过程。

二、推动产教融合形成的原因追溯

从传统的学徒制到现代职业学校的出现,从劳动现场教学到模拟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产业和教育的结合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与具体要求,产教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政策环境、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呈现了不同的特征与实践模式。从我国产教关系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的产教关系经历了从“半工半读”到“结合”到“合作”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产教融合的范式,这是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共同选择的结果。在这一结果的选择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些作用又是如何发挥的,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在其后续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必将会继续对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物质要素的积累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产教融合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和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丰富物质基础之上的。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和产教关系的组织形态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从双赢到多赢,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也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这些催生了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关注技术技能发展,关注行业企业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内容,实现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互动合作,实现与区域产业的适配性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更多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政府的态度与决定在产教融合的最终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对政策热点词与研究关键词的追溯中,笔者发现每一次产教融合的重大进展都是在国家重大政策的推动下发生的,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策的宏观指导有效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其效度体现在政府有意愿、有决心构建起所需的法制、文化环境,愿意采用更为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来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作用与发展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其政策法规出台的重要背景。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为我国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具体实践模式的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根据市场需求,适应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重视企业投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开展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融合学校与产业企业优势,实现企业的深度参与,一直是职业院校办学所遵守的市场准则。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牢固树立了市场主导的发展观念,实现了从学校与企业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

(四)非正式制度尤其是文化因素在产教融合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中,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政治制度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这些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博弈与均衡发展深刻影响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形成。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发展途径的不断探索,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曾经的黄金期出现在厂办校时期,也就是企业和学校的一体化文化时期,民众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比较广泛的文化认同,那么从一体化文化到二元文化,再到如今的多元格局,产教融合的提出也正是对基于广泛文化认同需求的一种回应。只有构建起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的文化认同,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

社会系统需要各个组织功能的发挥,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形成的联合体作用的发挥,从组织内部和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来赢得利益,完成目标。但是,任何组织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那么就需要组织之间的合作,引进、吸收、转换资源。从半工半读到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在再到产教融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社会因素博弈导致的结果。

三、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

产教融合的形成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博弈形成的结果,产教融合战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和特色,必将有更为深入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发力。从产教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针、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口。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与产业、创新、人才的链接枢纽作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一)将产教融合纳入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产业的发轫和成长离不开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介入和资金投入,更离不开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将产教融合理念纳入经济与产业制度的组成中,通过公共政策来改变产教关系的格局。

加快产业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资料的变化带来生产力的改变,而生产力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重构,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当今科技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与煤、石油等原始生产资料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生产资料,大数据、智能化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重构了新的产业体系。以我国电子制造业为例,由于企业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导致这些高科技生产线并不是依赖于低人工成本,而是依赖于基于数据与智能化系统的现代电子制造业的大量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与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将产教融合作为重要手段,实现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的集聚,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化,激发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发挥宏观政策与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国家层面对进一步发展产教融合的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推进地方产教融合的发展

地方产教融合需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之需,科学谋划,改革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布局相匹配、与地方经济业态相契合、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地方要对产教融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包括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等方面。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是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业与职业教育进一步融合的方向。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要依托地方经济发展来实现地方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从地方层面实现资产融合、人才流动、治理机制改革等,重点关注具体措施的落实和指导细则的出台。

(三)以专业群建设和混合所有制探索为契机,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变革

从学校治理角度来看,作为教育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对接,专业群建设是其重要抓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明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明确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建设优势特色专业群,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基于有效人才需求的数据研究是专业群构建和改革的基础,职业院校要依据科学的人才需求数据,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组成等多个方面实现与产业、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专业群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旧概念,在当今发展背景下,需要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即首先面对的是专业群治理结构的变化。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专业群不是简单的专业交叉、重合与合并,而是在产业链或者产业群基础上的重构与发展,这对职业院校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种发展背景,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群建院、以群建系的新主张,也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所提出的新的发展途径。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一部分行业、产业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恢复缓慢,但也有部分行业、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如互联网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数字化或成为企业转型的新方向。对此,职业院校要敏锐地捕捉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动态,从专业设置角度出发,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与方向,紧密对接新兴产业的需求,做到与区域产业共生共赢。从治理模式来看,还要进一步探索混合所制办学形式,促进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过程中要明晰产权,优化治理。

(四)加强与龙头企业创办的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企业职业大学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企业代表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该激励政策提出的目的是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这一实施办法使得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举办者的身份和地位得以明确,享有的权利范围也逐渐扩大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大学可以作为产教融合的载体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大学,以项目为连接点,创造培养链条。鼓励企业、学校、行业兴建产业学院等新型载体,构建产教融合价值网络,以产业为引领,带动职业教育精准培养人才。将教育作为一种生态圈,龙头企业所创建的企业大学是这个生态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共同发展,对于龙头企业创办的企业学院,如华为创办的华为学院、阿里创办的阿里学院,本身就具有职业院校无法企及的教育资源。与这些企业学院的良性与深度合作,也是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的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从客观上需要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体系,并建立长效合作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同时,要注重产教融合评价标准的建立,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职业教育的产出与贡献,对产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

 

Copyright@2010-201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