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任聪敏 陈宇:基于互利共生理论的高职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涵、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2021-10-01)

作者: 时间:2021-11-19 点击数:

基于互利共生理论的高职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涵、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

任聪敏 陈宇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要:

专业群是高等职业教育基层组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突破口。构建高职专业群现代治理体系,本质是通过下移治理层级实现治理主体利益多元需求,其目的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治理生态的变革。从互利共生理论出发,分析现有专业群组群逻辑、管理现状和研究现状,提出互利共生理论在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专业群现代治理体系内涵,构建高职专业群治理体系的实施路径,包括治理共同价值观构建、治理多元主体形成,从需求出发制定治理制度及多元技术手段的协同运用,实现专业群的共赢互利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利共生;高职;专业群;治理体系;

一、问题提出

国家层面首次正式提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文件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1]这一时期专业群的建设着力点是通过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来引领专业群的发展,出发点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能力建设。毋庸置疑的是,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0多年的建设带动了高职整体质量的提升,也为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和条件。从特色专业群到高水平专业群,新的文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建设任务,高水平专业群与高水平院校放到同一个层面,明确了专业群在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并特别指出要以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构建来促进高职教育的治理体系变革。

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双高计划下的专业群建设成为院校建设的主要抓手。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来看,多数为对高职双高建设计划的文本分析上,主要集中在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建设路径,对专业群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对现有高职院校专业群管理的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专业群的治理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管理,专业群才能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设备设施配置、常规管理等各方面跟上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步伐,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适用人才。

二、互利共生理论在专业群治理体系中的适用性

共生的概念由19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在生物学领域,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3]随后,袁纯清将生物学上的共生进行了更为一般意义上的推广,他指出共生单元是构成共同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4]共生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个体的互利实现群体的共生,从而达到发展与繁荣的目的。多元主体形成的共同体通过互利实现共生,这与现代治理体系的观点不谋而合,治理过程就是调和不同利益冲突,形成联合活动,进而实现群体利益的过程。

专业群建设将以往相互隔离的不同专业置于同一发展链条,强调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专业发展的互嵌融合。将高职院校内部具有相同产业链、岗位群面向的专业进行整合,这不仅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的效益最大化,还通过以群为治理单位,打破院系间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从治理层面实现对师资、资源、课程、教学等的有效整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互利共生理论引入到高职专业群现代治理体系研究中,借鉴其核心观点来实现专业群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专业群也是一种共生系统,符合共生系统的运行规律,具备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共生理论类似的地方在于,专业群治理体系同样包括3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者作用于共生界面,从而形成互惠互利稳定的共生系统。共生单元由系统成员组成,包括企业、院校、政府等,他们是专业群建设的载体,也是共生能量的生产单位。共生模式是为实现互利发展而采取的管理和制度模式。共生互利管理模式下的专业群建设能够发挥专业群作为共同体的优势,进而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与适应,培养更多区域经济发展的适用人才。

三、互利共生的高职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主要内涵

(一)高职专业群形成及发展的基本逻辑

当我们复盘高职专业设置与专业群形成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技术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治理体系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群的发展以及专业群治理体系的变化。专业群的形成和治理经历了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调整、适应、协同、整合的关系更迭。

高等职业教育萌生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地方产业息息相关,其专业设置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明显的职业和岗位属性,例如早期高等职业教育代表金陵职业大学的园林绿化规划、栽培和养护专业,天津职业大学的眼镜专业等专业名称与专业设置,就具有明显的岗位属性。2006年,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的建设中提出了以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来带动专业群发展成为专业群发展的可推广模式,要求专业群的建设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形成服务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特色优势,专业群的管理坚持学校主体,多方参与,学校是主体单位,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方关系,产业行业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企业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各种手段的调控作用,使得各方聚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进入到双高计划阶段,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的主要建设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专业优化布局、集聚能力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现有专业群组群逻辑和建设路径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现有专业群组建的基本逻辑是产教融合,大部分专业群是在对区域产业链、岗位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关联性的内在知识而构建起来的。[5]在构建过程中,要求高职院校内部不同组织、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需要政府、行业链、企业群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平时相互区隔的多元主体因为专业群建设而协同行动。

(二)互利共生的专业群现代化治理模式内涵

专业群是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各个主体组建的学校教学运行和管理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运行中通过组织和制度生成与执行实现各个主体的对话与合作,从而提高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产业经济的适配性。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是共生系统建立和发展的动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不断重视和高职院校对产业的适应调整为共生系统提供了共生界面。

互利共生专业群的建设和治理需要学校内不同组织、不同主体的互相配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形成共同价值观,构建多元治理组织,完善治理制度建设,创新治理方法,形成弹性开放的治理模式,培养互利共生的治理文化,从而实现互利共生的发展目的。

四、基于共生互利的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共同体合作效果最大达成的重要原因,拥有共同价值判断和语境,才会出现一致性的行为选择。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首先需要群价值观的重塑,其重要突破口和利益共赢点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上,抓住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聚焦工作思路,形成共同目标,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从协同走向整合是共同价值观形成的核心要素。

首先,坚持立德树人,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是专业群共同价值观形成的核心要义。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及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势人才资源支撑。[6]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本质是促进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根据学生发展价值诉求,专业群产生于产业集群化、岗位集聚化的时代,其人才培养目的是力求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交叉融合和能力素养的复合协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专业群共同价值形成的目标取向。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新需求,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专业群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载体。从岗位群出发,重构专业组合,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继而服务产业链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适应对接,聚焦区域产业、聚焦专业群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重构整合的功效发挥。

最后,对接产业发展与主流技术,深化产教融合是专业群共同价值形成的逻辑取向。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对接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是其核心动力。产业发展和主流技术需要专业群的整合,专业群的整合与发展进一步助推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在这一闭环中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融合,形成中和利他、致力生长的力量。

(二)打造多元主体组成的共治共享共生的治理结构体系

治理结构体系是治理制度落实的组织保障,是实现共生互利的共生单元,是从的组织保障。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不但要形成实体的治理组织,而且要处理好治理主体之间关系。对于专业群的治理来说,需建构政府、社会、学校多元主体互动结构,形成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权力运行和权力配比上的根本改变。

专业群的外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家长等相关利益者。政府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体系的制定,起到引导作用,能够对职业教育多元主体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同时,在沟通交流和传导的机制建立上,政府也要发挥主导作用,链接产业链和教育链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非常重要。第三方评价机构保持第三方独立性,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学生家长的认可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市场空间。

内部治理主体是由学校、行业、企业、教师组成。通过集聚、重组、调整突破制度壁垒,形成组织体系。以群建院是目前专业群治理多元主体形成的主要途径,通过优势专业引领、同类专业整合、产业链专业集聚等方式,基于产业类型和职业岗位群,将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的力量集聚,实现资源整合。行业企业从区域产业角度出发、教师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行政管理人员从管理角度出发,统一纳入管理主体构成中,形成扁平化结构的共同体管理组织。实现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高度适配的重要因素就是行业企业成为专业群管理的重要主体,并发挥有效作用,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人员、管理等要素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经费、师资、教材、实习实训等要素合而为一,双方的责任方向及内容也就实现了合而为一。在现阶段,除了以群建院之外,专业群混合所有制管理也是一种探索,包括以建立产业学院的形式开展,通过治理机构构成主体的多元性实现专业群决策及治理的民主性,从而应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构建专业群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结构,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治理优化的重要基础。通过专业群管理机构的设立,将原来分离的课程、教师、实训基地、技术平台等资源结构进行有效重组,基层管理机构享有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权,从管理机构设立的层面保证了专业群自身集聚效应的实现。

对于互利共生的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来说,多元的能力高效的主体组成是基础,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样重要,构建分工明确、边界清晰同时能力协同整合的协作关系是多元主体功能发挥的有效保障。政校企协同整合作用的发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行业、教师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的治理结构,实现政校企行共同参与市场调研、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共同体的纵向合力,从根本上保持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耦合和生态建构。

(三)构建实现需求回应推广目的的治理制度

制度是共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回应推广是指不仅要有来源于需求的完备制度载体,更重要的是制度要有效,即实现有效的执行与推广。在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度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稳定性规范与行为准则。通过制度的执行达到制度设计时的目标,是专业群现代治理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制度的制定,制度本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制度执行的效果。专业群治理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使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规范和引导,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即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系统论的思维,统筹系统构建制度体系,科学规范制定程序,及时更新制度,优化制度供给,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精准分析需求是夯实专业群建设的制度基础,需要有清晰的组群逻辑,操作性强的专业建设政策,来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通过制度激励和责任分配机制调动专业群建设者的积极性,实现制度创新的,实现制度的创新是制定制度的重要出发点。从宏观层面,涉及专业群治理主体的各种激励与引导政策,例如产教融合制度平台建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励政策制定等。在学校层面,章程是构建学院治理体系制度的核心。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包含专业群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师资合作与培养、学生管理、评价制度等制度建设。评价制度在专业群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专业群评价制度构建依据,《总体方案》不但从社会用人评价角度破五唯,重塑评价指挥棒,而且从类型教育角度对职业教育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对专业群评价制度和指标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是制度的执行,有效的执行是实现制度推广的前提。跨界治理的关键是专业群能否从现代治理理念出发建立治理结构与机制,并围绕共同利益契约生成新的合作制度体系并有效执行。专业群不但是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同时也是基于产业、职业的学科与专业的结合。其制度的执行不但要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也要促进各个专业之间的互动,公平合理是制度执行的基本原则。专业群作为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产物,不仅要保持群内专业相对独立性,而且要通过有效手段打破孤立和隔阂,形成制度性的联结,建立在教育教学、资源、利益等多方面的依存关系,催生规范性的良性互动。制度的执行需要统一文化的支持,作为共同体,刚性制度是实现共同体利益共赢的外在支撑,统一的内在精神和实践需求需要有统一文化作为源泉与黏合剂。

(四)实现多元方法和手段协同应用的治理方法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以平等、合作、共享为特征的结构扁平化时代。这些技术是专业群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共生背景,是推动专业群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技术手段。面对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和手段改进,以技术手段的创新反哺专业群建设水准的提升。[7]

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决策制定、决策实行和监控评价中。首先在决策制定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应用可以避免由于信息无法全面采集而采用传统经验决策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通过广泛采集、深入分析,对数据进行研究判断,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从而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在决策实施和评估中,对决策及时跟踪、监督和评估,形成更加健全、有效的政策评估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精准性、智能化等特点,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分析,跟踪实施和评估的科学性,减少主观因素影响,减少实施过程中偏离现象的发生,帮助决策者及决策机构及时充分掌握有关数据,使决策更加精准、及时、合理且富有效率。

依托大数据,彰显专业群建设的技术理性,助力专业群建设从有限个案走向数据决策。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专业群建设有了更为精细化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化的决策基础。因此,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基于海量、动态、及时、准确、全面的大数据进行深入和精准的全样本分析。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为部门之间降低协调成本提供信息化基础。数据挖掘能够更加深化和精细化。从静态到动态,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关联性解读,更加精准地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推进教育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06-11-03)[2021-02-22].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left/moe_737/gzjy_qt/201001/t20100129_109734.html.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21-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18.

[4] 成竹,吕宛青.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25.

[5] 王亚南,成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20-125.

[6]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1-02-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7] 林克松,许丽丽.“双高时代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演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34-139.

Copyright@2010-201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