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梅鲁海: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实证研究(2021-11-10)

作者: 时间:2022-03-09 点击数:

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实证研究

梅鲁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要:全面建构、共同参与、价值多元为教育评价新理念,分析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与核心教学点,按照课前自学、课中勤学、课后复学3个评价区间,建立一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指标体系以学习情愿度和行为投入度为重要评价尺度,以学生认知创新的构建和学习内生动力的提升为关键评价标准,能够对教学轨迹和学习成绩等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和评估,可以全面覆盖师生之间共建共享的知识活动空间,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绩效评估;理论模型;相关性;实证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大力普及。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体系。如何借鉴权威的统计算法理论,用最先进的手段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绩效评估的核心理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空间与时间、教学方式与绩效评价等的全面混合和融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和价值诉求是引发学生的进阶学习,指导完成教学元素间的多维转换及学习主体间的不断赋能、协作和创新,因势利导,是培育和演绎同频共振的共同体生态链系统[1]。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多主体参与和多层次展开,需要借助交互协同技术重构各教学元素间的良性互动,要注重线上与线下双线混融特色课堂教学优势的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可以产生特色纷呈的教育大数据,对混合式教学的绩效评估可以参考和挖掘这些大数据。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和数字传播载体,参照线上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无限延伸的网上空间,运用会话、情境模拟、协作、社交、意义建构、检索和在线讨论等工具,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程知识全面衔接和打通,提高线上线下的融合度、匹配度和契合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养成,进而深刻践行教为不教、学为不学的教育理念。这里,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情感体验,调动各种资源,变通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并给师生之间共建共享预留足够的知识活动空间,才能深刻体现线上与线下混融教学的实践内涵和育人价值[2]

对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要重视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线下团队协作活动、成果评价与线上平台数据统计有机结合,关注学习步骤。同时,还要提高对可量化打分的学习成果评价的占比。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要统筹兼顾学生个体、课堂班级、讨论小组之间的相辅相成作用,均衡评估团队能力与个体水平,避免评价手段的片面化。

二、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设计依据和理论模型

本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设计注重混合教学的实践情境和内在培育特征。

(一)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与核心教学点

一般将高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环节分为3个基本阶段,即课前自学、课中勤学和课后复学。基本环节中的核心教学点如图1所示。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与核心教学点  

1阶段是课前自学,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师利用已有线上资源,运用生动有趣的视频教学和任务点布置将学生引入课前预习,并做自学评估。第2阶段是课中勤学,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对自学发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引入新的任务点,开展小组讨论和协作,展示问题答案的个性成果。第3阶段是课后复学,线上线下并举。教师提出复习路径,进行学习项目延伸训练、应用实践拓展和知识迁移[3]。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表现,适时推送数字资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课前自学要求学生预习课程章节,加强元认知体验,激发思维火花。课中勤学的任务是创设有效的课程情境、互动接触点和渲染面,将抽象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并经过认知的反复顿悟,以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去分享获得感的理性之美。课后复学的目标是学生完成知识点的片段化系统化过渡,对认知格局进行持续调整,完成自我认知水平的自然跃升。

在上述基本环节中,协作学习是本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点。协作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角色配合和团体协作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可以借助情境模拟、资源检索、实时通讯、数据共享和成果制作等工具,用微传播形态链接其他学习者,开展互动协作[4]。由于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成绩评价需要同时兼顾协作评价个体评价

(二)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的理论模型

基于以上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与核心教学点的论证和分析,可以参照构建一套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的理论模型,建立一个以过程逻辑为线索、以情境教学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框架,如图2所示。

 

2 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的理论模型  

课前为学情分析评估。教师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动态捕捉和精准分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开展学情预测的重点是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行为。

课中为教学环节评估。课中教学需要将现代教育理论转换成对混合式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绩效评估的重点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等混合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师生之间观念互启、知识互构、方法互用及情感互融的课堂默契程度。

课后为拓展质量评估。课后任务是知识结构的迁移和拓展,学生可通过移动即时通讯参与课程知识库的互动和知识巩固,绩效评估要关注学习提升的预期满意度与实际完成率,系统化进行以产出评估增值评估为主的发展性评估,并进行归因分析,动态发布学习质量预警。

(三)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1. 绩效评估量化体系构建原则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个体的学习活动密切关联,学习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一系列行动过程,学习目标都是在自我修正和协作中实现。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产生的大量学习数据整合到课程生态链系统中,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库。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一个泛在学习的共享空间,当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改变时,知识空间的改变将相应带动学习空间与学习服务的相应改变[5]。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般都提倡拓展师生教学互动空间,提高课堂趣味性,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利用良好的教学载体塑造和谐的氛围。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要遵从教育生态学理论,以客观性、系统性、共生性和动态性为原则,评估体系要充分反映师生对教学模式和认知水平的定量评测。体系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线索为重要观察点,以主动情愿度和学习行为投入度为重要评价尺度,以学生创新思维的成功构建和学习内生动力的提升为关键评价标准,以课前自学课中勤学课后复学为重要过程评价区间。

2. 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建立

参照上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核心教学点和评估理论模型,依据线上与线下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构建和设计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量化体系,见表1。本体系有课前自学、课中勤学和课后复学三个评价区间,评价者则为教师或学生。评估系统共由14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构成。系统中各指标的评估占比值非常重要[6]。评估占比就是赋予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合理的权重,以便量化打分。量化权重可以采取问卷、访谈和专家论证等途径,科学合理赋值。

三、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评估体系的应用可以贯穿于双线混融教学的全过程,塑造一种多元化、互动型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胜任力,这也充分契合全面建构、共同参与、价值多元的第四代教育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1 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 

 

(一)实证样本选择和成绩规则

为实证研究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适用度、可信度和有效度,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本研究选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作为实验样本,该课程已经完成从数字化平台课程向混合式课程的转型,线上教学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以机电专业2020106名大一学生为调研对象。开课前对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流程的集中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17周以后,进行了统一的期末考试。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量化评估中,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分数和平时成绩分数两个部分换算确定,各占50%。平时成绩分数由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组成,前者占60%,后者占40%。线上成绩由访问平台频次、视频任务点、播放视频时长、章节测验、作业次数、作业打分、分组任务、课堂互动、章节学习次数、发回帖讨论等组成,各占10%,线下成绩由自学目标达成率、讨论介入程度、线下学习任务、作品展示效果、延伸学习项目完成率等组成,各占20%[8]

(二)信度、结构效度和可靠性分析

实验样本数据的采集是具有真实性的,为保证数据统计、运算和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本研究同时运用KMO检验、Bartlet球形检验以及SPSS21软件等权威工具,并严格按照表1的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统计相关指标的实际值,进行加权实证与计量检验,得出相关性系数、信度和结构效度值。绩效评估总分数设定三个区间累加,课前自学占25%,课中勤学占50%,课后复学占25%。以14个一级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1软件分别统计学习过程数据和学习结果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连续变量有序分类变量在三个区间中,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Alpha信度系数在三个区间分别为0.8360.8120.831,而绩效评估总分数的Alpha信度系数为0.849。由此可见,该混合式教学绩效评估量化体系的指标设计和权重占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信度和有效性。此外,挑选了影响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6个二级指标:平时成绩分数、期末考试分数、访问平台频次、观看视频任务点数、布置作业分数、章节测验,把106名学生的相关数据录入SPSS21软件,进行可靠性统计,得出Alpha信度系数为0.837,由此可以看出指标的一致性较高,量化体系的信度较高。同时,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球形检验工具进行检验,发现KMO的值为0.687,比建议值0.500要大,可见变量的相关矩阵和零距阵差异显著,这与SPSS21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也基本一致,因此,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据统计的结果来阐释[9]。综上所述,本绩效评估量化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结构效度和信度。

(三)二级指标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1. 二级指标:自主学识效力、课堂互动积极性、延伸学习项目完成率

运用Pearson相关性的数据测算方法可以发现,学生参与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效力越高,期末考试的分数也越高。课堂互动积极性越高,期末考试分数也越高。课堂互动积极性和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72,在0.01水平显著相关,这也与教育心理学的结论一致,即积极型和主动型人格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延伸学习项目完成率和期末考试分数在0.05水平显著相关,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为0.268,说明课后的复习巩固情况对最终成绩有明显影响。另外,数据表明课堂互动积极性和延伸学习项目完成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2

2. 二级指标:观看视频任务点数、章节测验分数、布置作业分数

  

2 部分二级指标与期末考试分数的相关性(1)

观看视频任务点数、章节测验分数和布置作业分数是线上平台学习测评的重要指标。将学生的相关数据用SPSS21软件进行相关性测算,结果显示:章节测验分数与布置作业分数在0.01水平显著相关,且都与期末考试分数在0.01水平显著相关,视频观看任务点数和最终考试分数之间的相关性为0.278,在0.05水平显著相关,见表3。可见,积极观看教学视频和认真完成作业对提高章节测验分数和期末考试分数影响显著。

  

3 部分二级指标与期末考试分数的相关性(2) 

3. 二级指标:章节学习次数、分组任务贡献率、线下任务评判

对二级指标章节学习次数、分组任务贡献率和线下任务评判的学生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可以发现:线上的章节学习次数与线下的分组任务贡献率、任务评判指标之间都存在0.05水平的显著相关,章节学习次数与期末考试分数间在0.01水平相关。线下两个指标和考试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2550.282,都在0.05水平上相关。数据表明,学生章节学习次数与期末考试分数成正比,线下分组贡献和任务完成情况也与期末考试分数关联密切[10]。但是,章节学习次数和分组任务贡献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4

  

4 部分二级指标与期末考试分数的相关性(3)  

4. 二级指标:自学目标达成率、创新思维与成果、分享课程资源数

为分析自学目标达成率、创新思维与成果、分享课程资源数与考试分数之间的拟合度和关联性,导入学生数据,用Pearson相关性测试得出,自学目标达成率、创新思维与成果与考试分数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380.692,关联性较强。分享课程资源数与考试分数的Pearson系数为0.129,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课前自学预习和课中的协作学习成果对总成绩影响较大,但平台分享和上传资源的情况与总成绩关联不大,见表5

  

5 部分二级指标与期末考试分数的相关性(4)  

四、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本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量化体系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通过指标体系的合理设计与科学统计,可以为教师的期末业绩考核提供参考。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也可以结合和对比外部的评估机构,采用信息化工具评估学生在本课程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真实学习实效。混合式教学模式绩效评估需要逐步过渡到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一种常态化运作,这也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11]。此外,该绩效评估体系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共性标准不变的框架下,可以增加个性化评价因素,依据评估模型进行指标优化和赋值变动,综合运用过程评价、客观评价和动态评价等途径,着重测评混合式教学场景和要素的混合程度及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毅,顾至欣.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实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21):85-90.

[2]杨浩.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69-75.

[3]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11-113.

[4]邱燕楠,李政涛.在线教学胜任力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8-14.

[5]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33-37.

[6] [7]成亚玲,谭爱平.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20(1):63-68.

[8]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4-97.

[9]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6-7.

[10]杜文军,孙斌.慕课背景下高职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9):94-97.

[11]许俊生.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22-25.

Copyright@2010-201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