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总览
媒体机电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机电
[中国教育报]破解优势专业成长密码——聚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之路

来源:      时间: 2018-06-08     

        模具素有“工业之母”之称。作为产品制造中重要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产品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一辆汽车9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依靠模具成型的,所需的模具接近2000副。一台空调则需要100多套模具。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没有高水平的零件制造,更没有工业产品和消费品的多样性。模具工业对“中国制造2025”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团队用30余年的办学积累,以机电人敢于探索的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孕育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因,破解构建高质量教学模式密码。近十年来,模具专业师生在参加的各级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别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45项的优异成绩,模具专业先后被立项为央财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十二五”省特色专业、“十三五”省优势专业。

        成绩的取得既是对专业教学办学成果的肯定,也在如何培养高水平模具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人自己的答案。

        探索·实践·优势路径

        1.标准引领,教有所依

        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模具设计手段及加工设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急需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进行规范培养、考核与鉴定。学校受浙江省人社部门委托,依据模具行业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模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规范了模具行业的工作标准,完成了10个模具行业相关工种鉴定体系建设。并将鉴定体系内容融入教学,驱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以行业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三阶段双层次”课程体系。

        “三阶段”即对照模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等级开展专业基础教学、综合应用教学、实践强化教学三阶段的专业教学体系,分别满足鉴定体系中对初级、中级、高级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性逐渐提升。

        “双层次”即分两个层次实施培养。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圆方强化班”,在模具高级人才标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提升,针对复杂高难度模具工程项目进行训练,全方位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模具企业提供更高水平模具专业人才。

        将鉴定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对标鉴定体系各层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行跨课程综合知识与技术培训,应用企业项目具体操作实训、技术培训与技能实训穿插进行,做到知识—技术—技能综合性集成的“教—学—做”一体化。自2010年以来已有1000多位毕业生被浙江娃哈哈、台州美多模具、陶氏模具、台州新立模塑等省内模具知名企业直接受聘于模具设计、制造岗位,减缓了适应期与培养期,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竞赛驱动,学有所导

        基于标准开发训练项目,标准与竞赛深度融合,构建贯穿全教学过程的“三阶段三级”竞赛训练体系。在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开展面向课程的基础性竞赛,在综合应用教学阶段开展跨课程竞赛,在实践强化教学阶段开展综合性竞赛,使竞赛融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赛考结合、综合评价。通过校赛—省赛—国赛进行分级竞赛的选拔、渐进培养,实现三级竞赛联动机制,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开展跨课程综合实训与竞赛,对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进行双重考评,实现赛教深度融合。“边学—边练—边赛”,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短板区”与“薄弱链”,对集中体现的问题“重点抓”,实施精准教学。形成“标准引领教学,竞赛驱动学习,鉴定检查效果,效果反馈教学”的互联互动的循环机制。解决了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竞赛、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竞赛与教学深度融合。

        3.特色培养,技能贯通

        通过职业标准引领与各级技能竞赛为驱动,以制品生产流程为主线,串联知识结构,具备系统性工程化思维,实施从产品结构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装调试制—产品成型的“从产品到产品”模具工程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贯穿模具生产链全流程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解决工程实践技术问题的能力。模具工程特殊性在于其跨知识与技能点的综合贯穿应用,基于此特点,在工艺分析与结构设计等技术分析、设计层面上通过导师制教学引导,在制造加工、装调与维护中的经验、技巧、技能操作层面上采用师傅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充分发挥导师制与学徒制各自的优势。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高标准、综合性训练与培养,组建“圆方强化班”进行分层教学,以熟悉全流程、掌握核心技能、精通专项技术为目标,进行技术技能深入培养。培养的学生能够运用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解决工程实践技术问题。

        成果·运用·春华秋实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模具专业教师不忘初心,牢记学生就是专业教育的“产品”这一使命。30多年来,一代代模具教师用心去教,努力发掘学生潜能,搭建学生圆梦平台。“双休日工程”扩展学生知识视野,课外时间加班加点指导学生技能提升。伴随着无数个昼夜的是学校模具实训机房“滴滴答答”的鼠标敲击声,数以百万计的加工编程、千万计的人机设备工时、以几十吨计的加工刀具和工件产品,铺设了数千学子的模具技术成才之路。从学校模具精密制造中心走出了上百位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模具行业的专业骨干、技术总监、行业专家、教学名师,有力地支撑了整个中国模具行业的转型升级。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几代模具教师奉献在无数学子圆梦之路上,用谆谆教诲与辛勤汗水浇灌出了丰硕成果。

        1.体系创新,实现无缝对接

        首创开发的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将鉴定体系成果面向模具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主动对接现代企业模具设计制造标准,课程体系紧跟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渐进式三阶段的教学与竞赛体系,使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从“认知岗位”到“熟练岗位”再到“迁移岗位”逐次提升。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无缝对接。

        2.模式创新,实现双向提升

        实施了标准与竞赛双驱动引领基于制品生产流程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标准—教学—竞赛的深度融合。训练与竞赛项目涵盖制品生产流程全过程的知识与技术技能,贯通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并联设计与分析所需理论知识,串联制品生产流程所需具体技能”,学生具备扎实的工艺知识基础,以工艺实现保障为目标进行模具设计,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进行模具设计优化,进而完成模具制造、装调及产品成型试制等训练。教师从单一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具体实践项目的指导者,使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创建了鉴定体系与竞赛项目融通、竞赛项目与教学体系融通的“双融模式”。结合各阶段教学目标,实现竞赛与教学的融通。开发的训练项目与竞赛,选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圆方强化班”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深入培养。竞赛项目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方案全过程中,开发了一系列分层次、多项目融合的一体化集成教学课程与竞赛项目,形成了“以赛促学、赛学结合、互相促进”的机制。竞赛项目融入教学,为课程开发提供示范案例,引领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提升。

        3.示范引领,助力经济发展

        实现了卓越技术技能型模具人才的培养输出。专业办学30多年来,毕业生创办的年产值亿元规模以上模具企业12个,千万产值规模以上的50多个,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模具行业企业培养了300多位技术总监、总经理。30余名各级竞赛获奖毕业生直接受聘于中职学校,成为各学校模具专业的骨干教师,他们带出了200多名中职技能竞赛获奖学生,不仅提升了毕业生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也为我校培养了更多的优质生源,实现了“人才培养—教学成绩—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相关实训项目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认可,提升了学校模具专业影响力,促进了各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技术升级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我校模具专业教学成果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为中职、高职院校储备了大批优秀专业师资,形成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技术技能型模具专业人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党总支书记陶勇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四年制”模具专业教研室主任孙佳楠)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6/06/content_500659.htm?div=-1


学院微博 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