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总览
媒体机电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机电
[政策瞭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      时间: 2017-02-24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丁金昌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的目标,确立了“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设“制造强省”。《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和《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2015-2017)》提出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等十一个重点产业,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面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趋势和新机遇,我们需要研究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破解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为产业转型升级积蓄力量。近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浙江高职领先发展的步伐落实在创新行动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技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接浙江智能制造产业,主动开设相关专业及方向,通过政校企合作,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同时以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开展智能制造产学研项目开发,深入开展社会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浙江智能制造产业。“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制造产业变革影响深远,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面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趋势,要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着眼于突出产教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链。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围绕浙江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对接“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计划”,主动跟踪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将人才培养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人才层次从技能型向技术型提升。我们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类专业的交叉融合,深化互联网在制造类专业以及相关服务类专业的深度应用,开设了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一批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及一系列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方向:数字化设计方向、智能交互设计多轴加工、数控与维修、工业物联网等,为浙江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的发展主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源源不断地为“浙江制造”输送技术人才,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9.05%,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

        2.政校企合作,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一整体性的战略目标,必须推动产学研合作,整合来自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各类资源,实现产学研生态圈内部的资源转化与共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制造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无缝对接,按照“中国制造2025”及“浙江省关于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所提出的新要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以满足浙江省智能制造技术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所需。一是建设“浙江智造”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是国内集成度最高、设备最先进,且全面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关合世界著名自动化技术供应商德国FESTO公司和全球企业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技术领袖SAP公司合作共建。二是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该基地培养以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网络与通讯编程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设智能制造(离散工业)工厂。智能制造工厂通过多种技术与各类信息的融合,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工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四是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中心。中心集成了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互联网、视觉检测、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测量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

        3.以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充分发挥基地功能,拓展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和浙江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服务对象,对接“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增强实训基地的技术性、系统性,拓展社会培训的项目类型和技术档次,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基地面向省内外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组织,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实训、职教师资培训、在校学生实训、新职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多项工作。二是开展智能制造产学研项目开发,服务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注重在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已经建成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技术、自动化系统集成与智能仪表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技术、测控与工业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数控装备技术等8个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创新团队和研究所,显现了学校在机、电、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特长优势,为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描绘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下一步,我们应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大好机遇,在助力打造中国制造强国的征程中,根据浙江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不断探索主动服务智能制造新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浙江产业的发展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企业急需人才。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打破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办学,即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体制、以合作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新要求,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特点和企业现实的新需求,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对接产业转型需求,走内涵发展之路。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产业转型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发展重点在哪里,高职教育的重点就应跟进到哪里,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实现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专业建设要坚持“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相配套。要做好区域产业岗位调研和预测工作,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乃至引领这种调整。要更加重视产业中高端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中,要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范围,让自身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要立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强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科技与技术优势,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真正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摘自《政策瞭望》2016年第12期


00001.JPG

00002.JPG

00003.JPG

00004_看图王.JPG

00005.JPG

00006.JPG


学院微博 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