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边浩毅 曹昕鸷 王慧君:交通强国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1-6-15)

作者: 时间:2021-07-15 点击数:

交通强国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边浩毅 曹昕鸷 王慧君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交通学院

摘要:

轨道交通系统从业人员需求数量十分庞大,聚焦产教融合,制定高技能高素质的行业人才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交通强国背景下对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三对接、两合作、五岗位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并从高起点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高质量推进课程体系优化设置、高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锻造一岗多能师资队伍及高品质谋划双元教材编写工作等方面构建了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交通强国;轨道交通机电;人才培养;

2019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根据一般要求,每公里运营通车里程需要50名各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而轨道交通运营人才中,一半的需求都是面向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领域的,旺盛的发展需求给轨道交通机电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根据《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74号),轨道交通领域的技能人员从产品制造到安全运营全过程覆盖9大岗位群25个具体岗位,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具有运营服务时间长、技术技能要求高、工作劳动强度大、系统覆盖面广等突出特征。

一、高职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训条件投入难以有效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因轨道交通系统专业涵盖面广、设备单价大、联动功能要求高,难以保障必要的设施设备投入,导致在校生无法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实习期间,又因公司设备处于在营状态、学生的技能水平无法达到上岗的要求而难以进行单独的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全国超过300所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难度较低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主,而针对培养难度较大的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院校比较少,导致该专业难以满足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岗位要求

目前,开设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具有交通运输或装备制造专业建设基础。但轨道交通各子系统复杂、技术要求高、运营辐射面大,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相对单一,与职业标准脱节现象比较明显,无法满足轨道交通产业高端化、有较多新技术应用、多岗位联动控制运营状态下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能力急需锻炼提升

传统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一般为本科院校毕业,且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该师资队伍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指导能力相对欠缺,且没有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极易导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脱节现象。加上教法单一、传统且保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比例少,形式上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没有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和1+X证书折射的要求,导致学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学习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出来,未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期望。

(四)教材体系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教材是教师教什么的基础素材,也是学生学什么的方向指引。教材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目前在用的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知识体系为主的范式,理论与实践分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难以及时展现。

二、交通强国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性理论及追溯法,并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本文提出了以三对接、两合作、五岗位为特征的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融入度不高、校企合作效果不好、学生胜任岗位群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等难题。

(一)“三对接”——教学过程精准匹配工作过程

在以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参与度并不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合作关系,但并不能如期实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本文提出的三对接是对学校与企业关系的重构,以及校企合作环节的细化。

第一,将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对接。学院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群,分别满足了上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企业和下游现代服务业运营公司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专业为某个特定产业端培养专门化方向人才的弊端。第二,将专业课程标准和中游企业开发的两个“X”证书的职业标准(即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轨道交通车辆维护和保养)对接。由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性。第三,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相对接。依托国家级轨道交通产教融合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建设了以真实工作岗位为场景特征的不同岗位实训室,与各城市地铁运营公司签订了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推广使用沉浸式、模块化、理实一体、基于工作过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两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作为重要抓手进行建设,并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和科研合作。为此,需要促使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紧密关系,着力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上有新作为,并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

在购买和配置硬件设备或教学软件时,应遵循行业先进、适度超前、智能控制的原则,使实训条件在满足教学质量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校企之间科研合作的需求。校企双方应共建教师企业工作站和技师校内工作站,支持并鼓励专任教师进企服务和企业技师常驻学校,共同搭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换。职业院校还应充分听取企业行业的专家建议,按照互利互惠,双方受益的原则共建共享共管教学和科研平台,保证校企合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政策共享、资源互补、共同培养、共建共赢,推进营造协同共融及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教育新生态。

(三)“五岗位”——专业群和岗位群精确对应

轨道交通系统覆盖面广,专业要求全,对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一岗多能的特征尤其明显。因此,需要对岗位进行分类和细化,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最终提升学生岗位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并满足其职业迁移的目标。

以起薪水平、学生就业意愿、职业发展通道、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等维度,面向轨道交通行业中的9大岗位群,结合各院校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5大岗位群(运营、机电、信号、车辆和供电),并据此制订对应的培养方案。充分运用市场营销学原理中前后向一体化的理论,立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动态调整。在确定好专业人才岗位的培养目标后,按照共管、共享、共育双元育人运行机制,努力发挥政行企校等更多社会资源协同投入下的实训基地的作用。同时,针对特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对照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将教学过程聚焦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三、交通强国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办学竞争力,高起点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1. 持续提升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不断提升在办学细分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集中战略三大战略行为,通过上述战略行为,可以创造出高职院校在不同细分市场领域中别人无可替代的竞争地位。鉴于我国国情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以努力选择差异化战略为导向,通过集中资源配置,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细分岗位群中提炼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进而打造学校影响力、辨识度和竞争力,持续释放出人才培养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

2.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运用SWOT分析法,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中的核心岗位对应的专业群建设,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同时拥有了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及教育部虚拟仿真两大国家级实训基地,通过该竞争优势,逐步通过承办全省技能大赛、搭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中心、申报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具有较好竞争力的成果建设,将慢慢形成串珠成链的整体优势,最终实现较高层面的引领、示范和自主效应。

3. 有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及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举措,着力打造质量高地、融合高地及创新高地,有效形成适合办学定位的人才培育模式,满足不同产业端企业转型升级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的三对接、两合作、五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上述战略思想引领下,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精准对接产业与人才双方的需求,提炼出的适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下一岗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

(二)兼顾技能和素质,高质量推进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1. 建立健全育人机制。

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式改革,逐步解决目前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低等问题。

2. 不断融入职业素养。

结合轨道交通各类维检修岗位的特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复兴号高铁产品介绍及国家领导人出访宣传的金名片效应,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自觉树立服务国家高端产业的就业理想。由于大部分轨道交通机电维检修岗位在夜间作业,且作业环境比较恶劣,设施设备价值大,因此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增强其绿色环保意识、协作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机车信号技术的发展历程、目前存在的差距以及机车信号通用化所解决的问题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相结合,以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3.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中不同职业标准的要求,应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地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改革,将“X”证书的规格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及技能竞赛对应的能力要求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体系岗赛政融通化,增强轨道交通机电领域各类维检修岗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为一岗多能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4. 深度开发数字化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相融合的新型教材,开发其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学习的效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同时,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积极引领,辐射带动,聚焦智能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关键环节,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深度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体系。

(三)聚焦真实工作情境,高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 深入推进“三教”改革。

针对工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沉浸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方法,以达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双师型教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企业和学生满意度的主力军,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来推动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真正使四有式师资队伍成为各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石。

2. 全力打造“五位一体”实训基地。

可以聚焦于未来的真实岗位、真实场景、真实设备、真实流程及真实案例,建设与真实作业场景高度仿真的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实训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性大的难题。

3. 持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拓展基地实习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学院建设等公共服务功能,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效果,确保轨道交通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上,能够提前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够身临其境,进一步缩短真正胜任岗位要求的时间,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四)多渠道培养和发展,高水平锻造一岗多能的师资队伍

1. 构建多维度、立体化教师培养体系。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主导性地位,而轨道交通机电领域相应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岗位、新模式、新智造的变革非常快,应在源头上重视制定完善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升制度。通过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兼职产业教授、推动教师进厂锻炼、举行企业内训、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渠道,构建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教师培养体系。

2. 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师培养平台。

通过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基地,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组成教学创新共同体,使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五)结合岗位新标准,高品质谋划双元教材编写工作

1. 充分体现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相匹配。

教材在促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轨道交通机电领域的作业岗位存在点多面广、间隔里程长、多岗位之间联动性要求高的特征,而基于该类岗位的校企双元合作教材远比一般的教材开发要困难,对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双方需要不断沟通和磨合才能推动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相融合。

2. 充分体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相融合。

教材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依据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和轨道交通领域中的行业标准,将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培育等相关要求充分融入教材的编写之中。

3. 充分体现系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结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对课程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应努力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材中的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技术技能。不断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和应用领域,以达到教材体系和工作手册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工作场景相呼应的目的。此外,轨道交通领域体现着我国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但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因此需要通过活页式教材来体现其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郑永进,黄海燕.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何以可能--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102-108

[4]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浙政发[2020]27)[J].2020-11-16

[5]李忠,陶绍兴,胡计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3):51-55

[6]石伟平,林玥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1):34-40

[7]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6):12-15

[8]裴远阳,韩磊,汪洋,.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0,30(4):33-35.

Copyright@2010-201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ICP备15022814号-2  浙ICP备15022814号-3